陈康乐,共青团员,江西人,上海建桥学院机电学院202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曾荣获2021-2022学年上海建桥学院三等奖学金、2025年上海建桥学院机电学院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上岸院校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考研分数为289分,他的座右铭是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

一、学校选择
陈康乐在2024年考研备考期间展现出清晰的战略规划。上半年,尽管尚未确定具体报考院校,但鉴于机械专硕公共课与数学考试内容的共通性,他将重心放在高等数学基础的夯实上。考虑到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与上海落户政策,暑期开始系统调研沪上高校机械学科实力,结合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初步圈定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目标院校,两校机械专业均以《机械原理》为初试科目,为后续动态调整提供了灵活性。
秉持一战成硕的坚定信念,他在院校选择上采取稳妥策略。通过分析近年报录数据发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连续两年未招满一志愿考生,复试线即国家线且实施优先录取一志愿政策,这与他求稳的心理高度契合。此外,该校作为市属重点高校,机械学科为上海市一流学科,配备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与产学研基地,既满足专业深造需求,又毗邻松江大学城丰富的生活配套资源。
最终他总结道,考研是场综合实力的博弈,科学的院校选择与扎实的备考同样重要,尤其对于追求稳妥上岸的考生而言,理性评估报录比、学科实力与政策倾向等因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考研英语的攻克
他在英语备考过程中展现出针对性极强的学习策略。针对自身英语基础薄弱的现状,他于2024年3月启动单词攻坚计划。考虑到后期专业课与政治的时间压力,他强调词汇积累需尽早启动,推荐采用「APP+纸质书」的混合记忆模式:以刘晓燕考研单词书为核心,每完成一章纸质版学习后,立即通过配套APP进行巩固训练,形成「输入-输出」的闭环记忆体系。
在阅读训练方面,他建立了「语法基础+技巧应用」的双轨学习模型。前期通过系统梳理语法体系,确保长难句解析能力达标;中期重点突破Monkey老师提出的「五大核心定式」解题框架,针对不同题材文章进行专项训练,形成「题材识别-技巧匹配-选项验证」的解题流程。对于完形填空、新题型等小三门模块,他认为本质上是词汇量与语境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建议通过精读真题提升语感。
写作模块他采用「模板复用+灵活改造」策略:11月起跟随石雷鹏团队系统学习功能句构建方法,通过整理高频话题词库,实现「框架固定、内容定制」的写作模式。这种结构化训练使他在保持写作速度的同时,确保作文达到院校要求的基础分值。
经过科学规划,他在备考期间实现英语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四级考试阅读单项突破200分成功过线,考研英语成绩也达到目标院校要求,印证了其「基础先行、技巧辅助、科学规划」的备考理念。
三、专业课的学习
他在专业课备考中展现出严谨的学习节奏与资源整合能力。2024年暑假结束后启动专业课学习,始终秉持基础重于进度的理念,每完成一章理论学习便立即通过课后习题进行知识转化,拒绝盲目加速看课导致的消化不良。为精准把握目标院校考情,他通过小红书平台联系到往届高分学长,获取独家整理的核心知识点清单与历年真题解析,并建立常态化答疑机制,确保疑难问题不过夜。
备考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10月前完成基础课系统梳理,重点突破机械原理核心章节;11月转入强化阶段,依据最新考纲进行专题突破,同步补充考纲外的延伸理论;12月进入冲刺阶段,实施题海战术+错题精析的组合策略。具体执行层面,他构建了周末模考-周中复盘的循环体系:前期每周六完成一套模拟卷,周日进行错题归因分析;11月后将频率提升至每两日一套,利用间隔日进行深度错题订正与同类题拓展训练。这种输入-输出-反馈的闭环学习模式,使他在完成近40套试卷后,解题速度与正确率均实现质的飞跃。
值得强调的是,他特别注重构建知识网络的深度:对于复杂知识点,先自主尝试多角度解析,再结合学长的专业指导进行认知重构,最终形成基础概念-典型例题-拓展应用的三维知识结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应试能力,更培养了系统化的工程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学长寄语
考研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灯亮时你会发现有人白衬衫有人条纹衫,但更重要的是这件衣服你确实用心洗过了。愿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我在理想的彼岸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