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桥学院智能制造学子再攀国赛高峰! 第二阶段赛再获2项全国一等奖,专业建设与产业学院赋能成效凸显

时间:2025-10-31浏览:10设置

在2025年10月28日至31日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落幕的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第八届智能制造赛(第二阶段赛项)中,由机电学院吴俊杰、董嘉伟老师指导的3支国赛队伍(2支智能装备与产线应用方向、1支智能生产管控方向)历经3天技术比拼与综合评审,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高效的团队协作,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1项!这一成绩不仅成为智能制造专业建设成果、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力的生动印证,同时也标志着我校在高素质应用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领域实现“全赛段、多方向”的重点突破。

国赛赛场显实力:多方向突破彰显培养硬实力

作为智能制造领域高校学子的国家级竞技平台,本届大赛第二阶段赛项更聚焦产业实际需求,对技术应用的“复杂度、精准度、协同度”提出更高要求。我校3支队伍针对不同赛项方向的核心难点,展现出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的实践能力:

智能装备与产线应用方向(2支队伍):面对“虚拟数字孪生与实物设备协同控制”“多设备跨网络安全通讯”等核心任务,由机电学院钟穗君、邢学宇、李宗善一以及郑子祺、陆俊、郭旺组建的2支队伍深度运用工业网络架构设计、PLC编程、设备集成调试等技术,不仅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产线工艺流程的仿真验证,更实现了设备工艺流程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以及虚拟软件控制工厂设备,最终以技术方案完整性、操作稳定性斩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智能生产管控方向(1支队伍):由机电学院黄梓桂、职业技术学院郑博艺组成的跨学科队伍,聚焦“MES系统二次开发与智能排程”核心赛点,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机电学院学子主攻工厂建模仿真与生产排程算法优化,职院学子负责MES系统的数据可视化模块开发,最终形成“从系统部署到数据应用”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斩获全国一等奖。

此次3支队伍的表现,打破了部分高校“单方向强、多方向弱”的局限,实现“应用开发”与“管控优化”两大核心领域的均衡突破,印证了我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实用性”。


专业建设筑根基:课程体系与赛事需求无缝衔接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学校智能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多年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课程体系建设成果。早在专业设置初期,我校便将大赛核心能力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理论-实训-实战”三层递进的培养体系:

实训平台强支撑:依托智能制造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等平台,配置与产业同步的工业机器人、PLC控制柜等设备,学生可随时开展“虚实结合”的实操训练——备赛期间,实训室日均开放12小时,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针对国赛难点开展。

产业学院赋新能:产教融合破解“学用脱节”难题

作为学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核心载体,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在此次备赛与参赛中发挥了 “关键赋能”作用。自成立以来,产业学院始终以“对接产业需求、解决产业难题”为导向,为学生搭建“从校园到产业”的实践桥梁:

跨学科协同促创新:产业学院打破学院壁垒,推动机电、高职等相关学院的资源整合,此次管控方向的跨学科队伍,正是产业学院“跨专业项目制教学”的成果——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便以“产业项目”为纽带组队协作,早已形成成熟的跨学科沟通与技术互补模式,为此次国赛中的高效协作奠定基础。

砥砺前行向未来: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建桥力量”

从上海市赛4项一等奖晋级国赛,到第一阶段赛1项全国一等奖、第二阶段赛2项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的突破,上海建桥学院在智能制造赛场上的表现,不仅是师生辛勤付出的结果,更是学校坚定不移推进“产教融合型大学建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缩影。

未来,学校将以此次国赛成绩为新起点,进一步深化智能制造专业内涵建设,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更多头部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持续完善“赛事-教学-产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让更多学子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与工程素养,为上海乃至全国智能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懂技术、能实践、善创新”的“建桥力量”!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