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灯光常亮至深夜,智能车在赛道上飞驰,这群学生正在工程实践里书写青春篇章。
近日,我校智能车社团成功举办了一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招新宣讲会。本次活动特邀校外专家、社团老队员及指导老师共同参与,为同学们全面展示了智能车创新的魅力与社团发展的丰硕成果。
宣讲会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通过本次宣讲,众多对智能车感兴趣的同学不仅加深了对这一领域的了解,更激发了加入社团、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01 上海海事大学 虞旦老师剖析智能车实验室价值
宣讲会伊始,虞旦老师从高等教育层面阐述了大学生智能车创新实验室的意义。专家指出,智能汽车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其设计内容涵盖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汽车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知识。
虞老师强调,这类竞赛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对推进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校企业共建的学科竞赛已成为高素质高水平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形态,也是校企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02 社团指导老师张铭:专业引领,助力学生创新成长
本次宣讲会特别介绍了智能车社团新任指导老师张铭。张铭老师拥有丰富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经验,长期从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能源发电及控制技术、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张铭老师表示:“智能车技术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参与智能车项目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我将全力支持社团发展,为同学们提供专业指导和研究资源,帮助大家在科技创新道路上不断突破。”
在张铭老师的引领下,智能车社团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社团成员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行业资源,促进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
03 老队员分享技术与挑战
在专家讲解后,三名老队员和孙旌浩社长从实践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智能车相关的技术细节及他们在项目中遇到的真实挑战。
智能车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从底层到上层的全方位知识。老队员们介绍,这包括底层原理图设计、PCB绘制、车身机械结构设计,再到上层的视觉与路径规划等先进技术。
孙旌浩社长分享了团队在2025年暑期竞赛中的卓越表现:“在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我们第1年参加就获得了华东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这些成绩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与探索。”
技术挑战是智能车研发中的常态。一名老队员提到:“在备赛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调试每个细节——从一颗螺丝的松紧、一片传感器的角度校准,到机械结构的重构、控制算法的迭代优化。这种‘跟自己较真’的韧劲,是实验室里最动人的风景。”



04 桂琦老师讲解社团成立条件与任务
社团指导老师桂琦从制度建设角度讲解了成立智能车社团所需具备的条件和必须完成的任务。
桂琦老师指出,一个成熟的智能车社团需要稳定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的管理制度。成功的智能车社团通常设有社长、副社长以及技术部、组织部、宣传部等多个部门,各司其职,保证社团高效运转。
在资源保障方面,桂琦老师强调:“智能车社团需要固定的活动场地和必要的设备支持。一些成熟的团队拥有专属工作室,设备齐全,并且24小时开放,为队员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社团的任务不仅限于参赛获奖,更重要的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桂琦老师介绍:“优秀的智能车社团通常建立了‘以老带新’机制,通过系统培训,实现大一入门、大二普及、大三提升、大四突破的完整培养周期。”

05 智能车社团的价值与成就
智能车社团作为一个科技创新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参与智能车项目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智能车社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山东大学(威海)智能车队为例,在第十九届比赛中,校区代表队共获得全国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数十名成员保研至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
智能车社团还注重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一些成熟的团队不仅关注竞赛成绩,还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和专利申请,近五年已实现多项专利授权。
这种“竞赛-就业-科研”的发展路径,为社团成员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能车社团正在成为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摇篮。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智能车社团累计培养的近500名本科生中,许多人在企业中表现出色,成为技术骨干和创业先锋。
那些对智能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社团的后续招新通知,亲身体验智能车的魅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追逐自己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