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万象更新。2025年3月30日,三教418教室内座无虚席,智能制造B24-1,B24-2,B24-3班和汽服B24-1,B24-2班的学子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一场以“迎审核评估,筑育人高地”为主题的联合班会。此次会议由总班长水岭松同学主持,通过系统梳理学校人才培养成果、明确评估要点、强化行为规范,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凝聚共识、蓄力赋能。
锚定育人航向:以战略定位引领教育革新
会议伊始,辅导员王辉老师登台发言,结合近期班级动态进行了细致梳理与恳切指正,并指出个别班级存在“课堂到课率波动”等问题,并强调:“学风建设无小事,迟到早退看似微瑕,实则是态度与责任感的折射。”随后水岭松同学以“学校人才培养整体定位”为切入点,展开了详实而生动的汇报。他介绍,学校始终秉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理念,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根基,构建了“立足临港,融入浦东,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的多维服务网络。这一战略定位不仅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同频共振,更彰显了学校扎根区域、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
“我们的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产业需求的热土。”水岭松通过PPT展示了一幅清晰的办学层次示意图——从理论教学到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从课堂延伸到产教协同的创新平台。他特别提到,学校近年来深化产教融合,与多家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了“课堂即车间、作业即产品”的育人模式转型,为区域经济输送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高质量人才。
夯实专业基石:以卓越成果彰显育人实力
如果说战略定位是航标,那么专业建设便是破浪前行的船桨。水岭松以一组亮眼数据展现了学校的硬实力: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15个、应用型试点专业5个,覆盖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现代服务等前沿领域;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31门,培育示范性教学团队7个。更令人瞩目的是,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2024年学校更荣膺“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称号。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师生日夜耕耘的结晶。”他动情地说道。以课程思政为例,学校将“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等价值观融入专业课堂,形成了“一课一品牌、一师一特色”的教学格局。此外,学校还通过“双创”大赛、产学研项目等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2024年,学生团队在“挑战杯”全国赛中斩获金奖,成为学校创新育人的生动注脚。
淬炼核心素养:以多维体系培育时代新人
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水岭松重点解读了学校构建的“八项核心素养”育人体系——品德修养、专业能力、表达沟通、自主学习、健康发展、协同创新、信息应用、国际视野。这一体系如同八根支柱,撑起了学生成长的立体空间。
“品德与专业并重,是学校育人的底色。”他举例道,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参访”、“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而“全英语课程”、“国际交换生项目”则助力学生拓宽视野,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桥梁。现场展示的一组照片中,学生或在实验室专注科研,或在跨国企业实习交流,青春的身影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筑牢行为规范:以“三礼十无”涵养校园文明
“教育的温度,既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也蕴含于细节的雕琢。”水岭松将话题转向学生行为规范,着重阐述了“三礼十无”的内涵。“三礼”即课堂注目礼、校园问候礼、宿舍待客礼,旨在培养尊重与礼仪意识;“十无”则涵盖课堂、校园、宿舍三大场景,如“无迟到作弊、无乱扔垃圾、无违章用电”等,以具体准则规范日常行为。
配合PPT中一幅幅生动的漫画示意图,他幽默地提醒:“遵守‘十无’不是束缚,而是为青春护航。”现场同学纷纷点头,一名学生代表感慨:“这些规范看似细微,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
会议的尾声聚焦于教育教学中的现存问题。水岭松列举了三大关注点:学生对专业认知的深度、教学管理的效能、学习环境的优化。他呼吁同学们积极参与满意度调查,客观反馈课程设置、教师水平、考核形式等问题。“评估不是终点,而是改进的起点。只有师生同心,才能让育人之路越走越宽。“今日之会,不仅是为评估凝聚共识,更是为青春校准航向。
王老师在总结中深情寄语。她以“三颗心”为脉络,勾勒出未来行动蓝图:“一是‘敬畏心’——敬畏知识、敬畏规则,让‘三礼十无’从纸面走进日常;二是‘进取心’——对标‘八项核心素养’,主动突破舒适区,在双创赛事、国际交流中勇攀高峰;三是‘共同体之心’——班级荣辱与共,校园文明共建,每位同学都是评估的‘得分点’。”